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佛大樂活產業學院師生在南山部落與部落耆老、頭目合影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樂水部落解說員曾勝二是大同鄉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說,樂水部落沒有非常特別的景點,利用部落的一些文化、林業史文化,兜在一起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穿著泰雅服飾,原住民掌聲帶動唱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黃孔良老師搗麻糬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由部落耆老林春勇,介紹部落的盛衰變遷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學院黃孔良副教授(右2)及黃秋蓮助理教授(右3)與頭目(左)、耆老林春勇(右)合影。
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聞聞珊胡椒(馬告)的味道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舊木橋的建材是檜木,早期原住民的勇士會過木橋後的小空地進行考驗,雖有點陳舊 但還是很耐用穩固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南湖大山的登山口合影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
圖說:進入體驗場前、進行刺蔥(tana)驅邪祈福儀式進入部落。 人間社記者王柏貞攝佛大樂活產業學院 身心回歸大地懷抱
2022-12-22
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,於12月15日舉辦「樂水南山部落一日遊探討生態」,由副教授黃孔良、助理教授黃秋蓮帶領碩院學生30人,探索體驗樂水部落與南山部落的生態文化。
首站來到樂水部落相見歡,到訪時山嵐飄渺,濛濛細雨,雲霧繚繞,空氣鮮甜,原始自然的風貌,別有一番意境。
黃秋蓮表示,此次課程透過師生討論。「樂水與南山部落」為原住民部落,位於宜蘭縣大同鄉,廣大森林裡,除了蘊含豐富的生態資源,也蘊藏歷史文化,豐富的在地素材成為發展生態旅遊的關鍵要素。
在生態與文化旅遊專題課程中,透過閱讀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等論文,了解生態旅遊是一種永續發展的具體型態,強調對在地資源衝擊最小化,以達到生態資源保育;經由部落社區參與,獲得利益回饋地方脫貧,並實現永續發展;透由解說活動,引導遊客獲得環境教育與文化體驗。
為了對部落生態旅遊的樣貌有更深入且貼切的理解,安排「樂水及南山部落」遊程,有部落長老帶領接受祝福,介紹部落的盛衰變遷、體驗動手製作小米祈願吊飾、搗麻糬等趣味性活動,走入原住民傳統地區,領略大自然奧秘。細雨當中的森林顯得神秘,樹枝上混合雨珠和爬藤松蘿、隨處可見的陸上珊瑚地衣、直聳入雲霄的千歲神木、潺潺的流水聲,令人有遺世絕俗之感。
樂水部落解說員曾勝二是大同鄉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,表示樂水部落沒有非常特別的景點,利用部落的一些文化,如紅肉李、小米、有機米產業、林業史文化兜在一起,內容多元、活潑,彰顯遊程的特色。因此對部落生態旅遊抱著很樂觀的態度,推了10年,在人文生態的部分很成功,但還要更精進、更進階。從產業方面來改善,讓年輕人回來,使得整個生產的機制活絡起來,農特產是其中一項,能夠產生文化經濟價值,那就是文化產業。若農業、生態、文化、環境都能夠產生經濟效益,是非常不得了的。
午後來到南山部落,部落耆老林村勇解說,南山部落的祖先因為人口增加,從南投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,翻越「思源啞口」,來到目前部落的比亞南台地,由於地形平坦肥沃,在此創立比亞南部落。「比亞南古道」即從瑞岩社走到比亞南的道路,也就是歷史上聞名的泰雅族遷徙路線。
民國48年興建中橫宜蘭支線時,先總統蔣經國認為比亞南名字不雅,而賜名南山,即為南山部落。該地的九寮溪很特別,有南山的羅葉尾溪櫻花鉤吻鮭、棲蘭的神木群。啞口屬宜蘭縣,地形險峻,不但可眺及蘭陽溪河谷全貌,且有雲海變化,景象萬千。
黄孔良表示,他出生於部落,雖然已搬出至城市,但回到部落,就好像回到母親的懷抱,親切又感動。希望部落疫情後時代,發展文化深態旅遊,有更多人來部落旅遊,活絡經濟,減少部落人口外流。
學院學生沈倩如、羅文君、林文玲、吳樹蘭、蕭淑玲、翟元瑋等分享,政府單位應該先成立一個示範區域,找出有心推動觀光休閒的部落來做一個亮點,讓所有的部落見賢思齊,逐步分段的慢慢輔導,朝向觀光休閒,產業才能夠自主起來。
配合過去的傳統產業來做搭配,部落也要體認時代脈動,現在是競爭型的社會型態,部落要趕上社會腳步,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級產業,要提升自己,從純熟的一級產業往上提升到行銷部分。在休閒、文創方面,自己本身要去努力學習,內部的提升也很重要。政府的協助機制要親自參與陪伴、輔導,一起來面對問題、探究問題,這樣才有辦法。
首站來到樂水部落相見歡,到訪時山嵐飄渺,濛濛細雨,雲霧繚繞,空氣鮮甜,原始自然的風貌,別有一番意境。
黃秋蓮表示,此次課程透過師生討論。「樂水與南山部落」為原住民部落,位於宜蘭縣大同鄉,廣大森林裡,除了蘊含豐富的生態資源,也蘊藏歷史文化,豐富的在地素材成為發展生態旅遊的關鍵要素。
在生態與文化旅遊專題課程中,透過閱讀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等論文,了解生態旅遊是一種永續發展的具體型態,強調對在地資源衝擊最小化,以達到生態資源保育;經由部落社區參與,獲得利益回饋地方脫貧,並實現永續發展;透由解說活動,引導遊客獲得環境教育與文化體驗。
為了對部落生態旅遊的樣貌有更深入且貼切的理解,安排「樂水及南山部落」遊程,有部落長老帶領接受祝福,介紹部落的盛衰變遷、體驗動手製作小米祈願吊飾、搗麻糬等趣味性活動,走入原住民傳統地區,領略大自然奧秘。細雨當中的森林顯得神秘,樹枝上混合雨珠和爬藤松蘿、隨處可見的陸上珊瑚地衣、直聳入雲霄的千歲神木、潺潺的流水聲,令人有遺世絕俗之感。
樂水部落解說員曾勝二是大同鄉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,表示樂水部落沒有非常特別的景點,利用部落的一些文化,如紅肉李、小米、有機米產業、林業史文化兜在一起,內容多元、活潑,彰顯遊程的特色。因此對部落生態旅遊抱著很樂觀的態度,推了10年,在人文生態的部分很成功,但還要更精進、更進階。從產業方面來改善,讓年輕人回來,使得整個生產的機制活絡起來,農特產是其中一項,能夠產生文化經濟價值,那就是文化產業。若農業、生態、文化、環境都能夠產生經濟效益,是非常不得了的。
午後來到南山部落,部落耆老林村勇解說,南山部落的祖先因為人口增加,從南投仁愛鄉發祥村瑞岩部落,翻越「思源啞口」,來到目前部落的比亞南台地,由於地形平坦肥沃,在此創立比亞南部落。「比亞南古道」即從瑞岩社走到比亞南的道路,也就是歷史上聞名的泰雅族遷徙路線。
民國48年興建中橫宜蘭支線時,先總統蔣經國認為比亞南名字不雅,而賜名南山,即為南山部落。該地的九寮溪很特別,有南山的羅葉尾溪櫻花鉤吻鮭、棲蘭的神木群。啞口屬宜蘭縣,地形險峻,不但可眺及蘭陽溪河谷全貌,且有雲海變化,景象萬千。
黄孔良表示,他出生於部落,雖然已搬出至城市,但回到部落,就好像回到母親的懷抱,親切又感動。希望部落疫情後時代,發展文化深態旅遊,有更多人來部落旅遊,活絡經濟,減少部落人口外流。
學院學生沈倩如、羅文君、林文玲、吳樹蘭、蕭淑玲、翟元瑋等分享,政府單位應該先成立一個示範區域,找出有心推動觀光休閒的部落來做一個亮點,讓所有的部落見賢思齊,逐步分段的慢慢輔導,朝向觀光休閒,產業才能夠自主起來。
配合過去的傳統產業來做搭配,部落也要體認時代脈動,現在是競爭型的社會型態,部落要趕上社會腳步,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級產業,要提升自己,從純熟的一級產業往上提升到行銷部分。在休閒、文創方面,自己本身要去努力學習,內部的提升也很重要。政府的協助機制要親自參與陪伴、輔導,一起來面對問題、探究問題,這樣才有辦法。
最新消息
南天寺兒童文學創作駐寺 以文載道傳遞慈悲智慧
2025-10-29佛光童軍與青年慶重陽 長照機構長者暖心房
2025-10-29大明社大公民素養周 談醫療職場中的情緒挑戰與醫病關係
2025-10-29永懷星雲大師生命書寫文學獎入圍名單出爐 決審會議11月29日在南華大學登場
2025-10-29美國新州佛光山文化尋根之旅 參訪小天星
2025-10-29iACT「同一天空下的夜晚」 共同感受愛與希望的力量
2025-10-29倫敦佛光山重陽長青祈福聯誼 敬老感恩共沐法喜
2025-10-29傳統書刻學習坊 體驗刀筆之間的藝術風華
2025-10-29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 引導眾生覺悟人生真諦
2025-10-29佛光會送餐桌椅至光復災區 助受災戶重建家園
2025-10-29
相
關
消
息







